时间:
关注我们
  
学习手记丨加快形成我省新质生产力与都市圈联动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24-05-16 17:39:19 打印 字号: | |

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有两个重要着力点:一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通过都市圈建设打造全省发展的引领极,促进城市化水平提升和城乡融合发展,释放区域发展的结构性潜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建设都市圈二者内在有机联系,是双向奔赴的过程。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在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的布局,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都市圈建设双向赋能,形成新质生产力与都市圈联动发展格局。

◆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都市圈建设的双向奔赴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有赖科技创新特别是具有突破性的科技创新,带动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及其配置的更新;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实现产业创新和产业体系的转变;还需要创新资源要素富集、产业发展生态优越的空间载体。

都市圈作为一种城市化高级形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想舞台。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通常扮演创新引领的角色,拥有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密集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数据等创新资源,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局面,有助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与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提升转化效率和产出效果。

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质赋能都市圈发展,提升都市圈的质量、效能和竞争优势。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实质上就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促使都市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聚集,增强了都市圈的创新活力,提升都市圈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智赋能,既满足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又改变都市圈内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都市圈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 加快我省两大都市圈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

作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引领极的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是全省城市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要空间,集聚了全省主要的创新资源、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但两大都市圈都还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我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要以两都市圈为主体形态进行布局,打造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区,带动全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福州都市圈: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北翼引领区。

福州都市圈是国家第二个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集聚了全省大部分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密集,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两岸合作、对外开放等优势明显。

福州都市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聚焦科技创新,打造全省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以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推进福州高新区与福州地区大学城融合发展,加快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和高端创新资源布局,构建高端技术人才蓄水池、国家区域性创新智造高地。以科学城串联高新区、软件园等园区,打造环城科创走廊,联动莆田、宁德国家高新区,打造科技创新链条,推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优化福州都市圈产业布局,推进都市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打造电子信息制造、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制造业产业地标,大力推进钢铁、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世界级产业集群。以福州、莆田为重点,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强链补链,提升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宁德时代新能源、上汽集团(宁德基地)两大龙头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智能汽车产业集群。以福清湾、罗源湾、湄洲湾等为重点,培育壮大国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依托福州市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协同莆田、宁德、平潭,打造海洋新兴战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优先布局都市圈,培育未来产业。

厦漳泉都市圈: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南翼引领区。

厦漳泉都市圈拥有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等国内著名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经济综合实力雄厚,特区优势、民营经济优势、对台对外开放优势显著。

以推进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和泉州科学城,打造都市圈科技创新走廊。开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高新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我省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都市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世界一流石化基地、全国纺织鞋服时尚品牌孵化基地,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性商贸物流中心、国际性旅游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等。

◆ 营造良好生态,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都市圈建设双向赋能

以两大都市圈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营造良好生态推进双向赋能,以都市圈发展支撑新质生产力科创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都市圈产业链群化和空间网络化提升。

构建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

围绕打造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区,以高水平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带动,沿福厦泉轴线打造联结两大都市圈的科创走廊,布局与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形成网络化的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集中两大都市圈产学研优质资源和科研力量,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和厦门大学、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为引领,以科学城和国家高新区为载体,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研发中心,开展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前沿技术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式创新。推进都市圈内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协同创新,促进形成产业的网络化创新格局。

一体化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大力度提升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和支撑力。强化内部整合与外部联通,构建便捷高效的立体化、网络化交通体系,推动通信、能源、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等高效对接与开放共享。协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算据、算力、算法,培育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完备、融合基础设施广泛赋能、创新基础设施驱动发展的数智都市圈。

强化人才和金融要素的优化配置。

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推进都市圈人才链与科创链、产业链精准对接。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着力培育和引进产业领军团队、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特级后备人才,实施国际化人才引进计划。推动人才在都市圈内的自由流动、高效集聚和合理布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都市圈金融供给结构。打通金融与实体经济、创新链与资金链之间的梗阻,确保金融资源能够有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配置到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高技术创业企业和效率更高的民营企业中。

同城化提升产城人融合水平。

推进两大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加快基于一小时通勤圈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市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都市圈内的职住平衡,建立一个既能承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又适宜居住、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使居民能够较为便利地享受中心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在周边城市的分布,推进都市圈更高水平的产城人融合。

提升都市圈协同治理水平。

依托两大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构建适应都市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协同治理机制,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布局提供制度性支持。做好都市圈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顶层设计,明确各成员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和协同创新目标,优化跨城市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完善跨行政的区域产业分工和协同创新政策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和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富有活力的制度环境。

营造都市圈国际化营商环境。

用好用足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和厦门经济特区、福州新区、平潭综合改革实验区政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两岸合作,持续扩大两大都市圈对外开放。建立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对待的无歧视环境,重视为民营企业建立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增强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人才、优质资本、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能力。引导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拓更广阔空间。


 
来源:新福建
责任编辑:办公室